oety欧亿体育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的园林建设应以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园林建设中最主要的部分,即植物景观的建设理念则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现代精神。然而,就我国而言,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这种园林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达到人们的预期。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多是在原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被保留下来的历史不能为否认,重要的历史建筑古迹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有意识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被流传下来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能够得到延续,同时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
任何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都应以满足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容纳各种活动,使得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感情上的交流,为人类创造出体现人文精神特点的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时必须要做到视觉和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使城市景观在各个视角各个方面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尊重自然,强化城市自然景观特长,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美来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出的硬体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创造特色环保城市。
人类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掘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差异个性,而且与周围城市也有所区别。
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感,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想要设计出优秀的园林作品,地形是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园林的室外环境中,地形是基础,起着连接景观各要素和空间的作用。地形一般指地表的高低起伏,换句话说,地形就是地球的表面形态。地形在园林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园林活动的基础是大地, 大地的万千形态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现代人对园林的要求是能够把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带给人们。我们应该营造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要使人们能够取得精神、美学及生态的满足。如此,地形就成为设计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的自然形态,合理的建构园林的空间感觉和美好意境。要尝试各种从前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的园林建设中,花草树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园林中最灵活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审美要求进行不同的布局,一草一木,相互映衬、相互协调,成为园林中变化无穷的动态景观。因此,园林中的一花一草都是含义深刻、匠心独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摆设的。园林中配置花草树木的学问很深,包含了自然科学中的花卉学、植物学等,甚至包含了人文科学中的绘画学、艺术学等,它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园林植物生态美的基础, 我们在研究园林植物景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种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不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需要人从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从长远出发,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把植物作为考虑的主体,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使园林植物景观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 使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能够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功能多样的、具有良好的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益民工程。这样才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现代园林景观首先
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感受, 其次还要满足人们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最好还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一般和广场等地的地面一样多采用地坪来装饰, 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路就如同人体的脉络,遍布园林的各个角落,是园林中各个景点的桥梁和点缀,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园路可以寓意丰富,可以图案精美,但是无一例外都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园路可以被规划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 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的作用是引导人流和疏导交通。园林建设中,园路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中,要着重保护和管理园路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园路的状况,加大园路的保护力度。在园路设计施工时,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还要考虑道路的艺术性,使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整体,尽量避免影响环境。园路既要具有与整个园林和谐统一的特点, 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园路”。另外, 修建园路也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的生物情况,比如路边会出现一些野花、草丛、灌木等等,它们又会吸引来一些虫子或小动物等。这些景观在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园林管理者也可能在路边栽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树木或花卉,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园林的植物景观。
生态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科学之一,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当长的发展时间。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进行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要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这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得这种发展方向更加地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
[1]张晓洁,张伊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2):152.
现阶段,全世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那就是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国家为了解决越来越匮乏的资源,都在努力开发节能环保技术及设备,中国更是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了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的一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更关系到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平。要想建设出节约型园林绿地,就必须从规划设计开始。
一般来说,节约型的园林绿化含有这样几个方面内涵:首先应在最大程度内有效节约各种能源及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能源和资源;其次,有效发挥出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及生态效益;最后,应通过最少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耗费量,来收获最大限度范围内的综合效益,例如社会、环境、生态等。节约型的园林绿地就应该是一种具备较高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形式。此外,按照节约型的园林绿化内涵,我国节约型园林绿地必然成为生态型园林,这样才能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当中所有物种的生长、生存规律,从而拥有较强的低成本、高效率、自我维持及可持续性。
园林绿地之所以积极提倡节约概念,这是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更能够有效降低园林绿地建设当中存在的铺张浪费。此种节约并不会牺牲园林绿地的质量及数量,是在满足相应的社会、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综合利益的基础上降低投入,如果不以此为基础,那么就会对园林绿地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虽然是一个占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同比国际水平却非常低,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改善环境的质量,单单依靠加大绿地面积建设很难完成。针对我国城市绿地面积紧缺的实际情况,相应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就一定要在规划设计方面选择那些在结构方面十分合理,功能方面效率十分高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在比较合理的园林绿地系统中,相应的设计师务必要做到遵循本地城市水文规律,空气力学规律,人类活动规律,热量耗散规律等,拥有较强的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功能可达性、要素流动性、布局均匀性等等特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绿地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而以上论述的基础就是对园林绿地的科学规划及设计。在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面,科学规划可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保证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尤其是具有前瞻性很浅的园林绿地设计规划方案,大大延长了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园林绿地改建的频率,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园林绿地建设资金,在经济方面做到合理的节约。
要想有效提升园林绿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就必须以正确的选址及科学的设计为基础。众所周知,园林绿地的功能除了景观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综合,例如防护、文化、休闲、健身、生态等等,所以相应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周全,尽量设计出具有丰富多彩的尺度不大的空间,尽量控制不设计那些空间比较大,可是比较空旷、冷漠,人们不喜欢去的园林绿地,从根本上杜绝浪费土地现象,这样才能设计规划出较强实用性的园林绿地目标。
最近一些年,设计师常常采用的的立体绿化方式通常就是屋顶绿化、天桥绿化、垂直绿化、高架桥绿化等等。利用立体绿化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美化景观,还能大大节约建设土地,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如果相应的建设项目不能实现增加绿地面积,那么合理利用复层植被构建及立体绿化这一科学方法,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园林绿地的叶面积指数及三维绿量,从而使得城市的绿化覆盖层次得到较好的丰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二)择优选择园林绿地绿化物种,积极优化植物配置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依靠植物资源来确保,所以乡土植物一定要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地核心物种群的生态功能。要想设计出比较科学的节约型园林绿地,相应的设计师从开始选择植物品种到后期设计植物群落,一定要积极模拟并有效借鉴乡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选择比较优秀的乡土植物及抗逆性较强的植被物种对园林绿地的配置进行优化。
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时候,因为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低的成本,又有着很好的本地特征,而且适应土壤及环境能力较高,很少患病虫害,所以在生态安全性方面有着很强的可靠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进化,各个地方都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品种,进而由这些优势植物构成一些本地的优势种群群落。这些群落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所以相应的设计师应高度重视对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的模拟,从而设计出节约型园林绿地。
草本地被植物层、乔木植物层、层间植物层、灌木植物层等构成的复层式的混交型的群落绿化结构,可以很好的实现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传统的园林绿地建设中,设计师将重点都放在了绿化模式上,把人们的观赏效果看得更加重要,所以通常会选择模纹植坛、大量的草坪、一年生的草花等等,从群落的结构层次上看非常简单,在抗逆性方面也不强。实践证明,乔木和灌木在耗水量方面比草坪要低很多,但生态效益却超出草坪很多。
我们说的废弃物是指各种废弃用地所遗留下的构筑物、建筑物、设备、设施等等,建设园林绿地的时候,如果设计师可以有效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那么就能够有效做到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
在园林绿地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落叶、枯草,还会产生某些从河流及池塘里清理出的泥污,将以上垃圾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那么就构成了非常具有营养价值的园林绿地植物生长的基质,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园林垃圾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能为城市园林绿地、周围农业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这就使得园林绿地项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已经成为全世界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有效节约资源,提升环境质量,从而构建生态、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社会,是我国目前更是长远的发展目标。因而,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出节约型的园林绿地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董国军.金属材料在杭州园林景观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
[2]杨璐.园林景观营造中的轴线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现代城市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已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的城市绿地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因此,城市绿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绿化环境,关键在于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从而为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整体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能起到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功能。由于园林绿地中栽植了大量的植物,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的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有害的气体,并且对烟尘具有明显的阻挡、吸附作用;许多水中都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物质,减少水中污染的细菌数量,对净化城市的污水也有一定的作用;植物的地下根也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可以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园林绿地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湿度和气流的影响。园林绿地在夏季可以降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而在冬季则可以提高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并且能降低太阳辐射的温度;有的地面比较硬,湿度比较低,绿色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可以将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增加空气的湿度,形成凉爽、舒适的环境;城市中的带状绿地是绿色的通风走廊,在夏季可降低炎热程度,在冬季,垂直于寒风方向的防风带可减弱寒风气流,改善城市的气候。
植物特别是林带,可以降低城市的噪声,特别是树木枝叶茂盛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其降噪的效果很明显。
如果突发灾难来临,城市的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避难场所。比如,一般的居住公园和区域性公园能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救援、堆物、搭建临时设施的场所;靠近住宅区的小型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的避难场所;市级的大公园则可以作为救援基地。
城市园林绿地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生机,还给城市增添了富于色彩的美景。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使绿色植物和城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以植物多变的色彩和优美的起伏林冠线来衬托城市,还可以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形象的目的。
城市中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息娱乐的环境,其城市绿带、城市游憩带和环城旅游带为人们的观光和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同时,园林绿地还可以作为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
园林绿地中的林带、水景观的绿色植物等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繁衍场所,对提高生物的生命活力和寿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持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设计中,不同性质的绿地设计手法是不同的,城市中的绿地类型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街头绿地。公园绿地设计中,因其绿化面积较大,可以结合水体和地形的设计来体现公园布局的生态性,植物配置可以采用乔木、灌木、花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风景林来打造大面积的色彩,形成林带植物与地被植物过渡的层次感,从而提高公园景观的观赏性;道路绿地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覆盖率,结合交通干道的特性布置行道树和花草,使行人的慢行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遮荫功能,增强道路绿化的可识别性和观赏性;街头绿地可采用乔灌木和模纹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整洁舒适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下面提出一些关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是人们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应是园林绿地设计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同时考虑人们的年龄结构和他们的活动需要,使设计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给人们带来的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作用。要科学的进行植物配置,使设计整体布局的比例和节奏相协调,营造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的园林意境美,从而达到满足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保证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和艺术价值、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来展示植物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的特点,因此要根据绿地的多样性,灵活多变的进行植物配置。比如:点、线、面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构建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花混合的绿化模式,植物的配置多用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道路和围墙等线范围也进行绿化;利用建筑面积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建筑范围的空气湿度,减少直射光对建筑的污染;模拟自然造景,使绿地规划和植物的设计疏密有致,从而创造鸟语花香的意境。
植物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只有与生态相结合,才能确保植物与绿地所处地域之间的共生、共享和共存。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选择能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做到乔木、灌木、藤木、花草的合理配置,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科学搭配,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统一。
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是对原有土地条件合理运用的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对原有土地的合理运用,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造景,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形条件和地貌,使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做到既节约资金,又保护生态平衡;适地适树是尽量保护原有的大树,结合当地情况,以乡土树为主,同时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观赏价值较高的外地植物,增加景观群落的多样性。
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将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园林绿地的设计中,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的原有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保留原有植物,融入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植物。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整体形象,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将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融合在一起,促进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追求摩天大楼,而是更加注重整个城市建设的协调性,注重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园林规划作为城市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笔者在认真研究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实践调查的方法,对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行论述。
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地规划从大的方面讲, 是指明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这种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制定的。另一种是指对某一个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如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 如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规划, 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 确定出园林绿地的比例等。
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规划设计师在设计中没有全面考虑城市园林各要素的具体生态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模式统一,构图严格对称;尺度宏伟;气氛严谨肃穆,政治色彩浓厚 在城市规划的植物配置设计中常绿树种运用过多,落叶树种 灌木 地被及草坪相对过少;成排成行的规则种植比比皆是,而更适合不同情况的自然栽植较少,导致空间开阔不足,色彩率有余但色相不足,气氛严肃但活泼不足,城市园林景观与人的距离有余但亲和性不足,人们在这种绿地中很难真正地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致使在我国城市建设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
近十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园林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和人民的生活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自由;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植物配置逐渐因地制宜,绿化层次更为合情合理。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绿化布局追求大尺度、大气派、大色块,不分场合,不栽或少栽乔木。为求得 “开敞景观”“热带风光” 等效果,在规划设计中大量运用草坪和低矮植物来组成各种复杂的图像。然而这种设计中的图案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一片空荡荡大而空的草坪。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规划设计,因为没有大树的遮阴与庇护,使得人们无法在更多的时间里在其中游憩。同时一块块绿地又被栏杆或者 “禁止进入,违者罚款”的牌子所阻挡,使游人只能行走在晴天灼热 雨天光滑的花岗岩地面上 在这样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绿化变得贵族化,成了展览品,远离了自然,疏远了人群,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在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目标的今天,某些城市为了补充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便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纷纷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 这种现象到如今已泛滥成灾,致使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很低,在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也没有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直接影响了城市人民的生存条件, 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为此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布局, 使园林绿地在生态上合理, 构图上符合要求。具体地来说, 园林绿地建设, 应以植物造景为主, 在生态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的指导下, 注意选择色彩、形态、风韵、季相变化等方面有特色的树种进行绿化, 景观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 或以园林景观反映生态主题, 使城市园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 又表现出城市园林的景观作用。
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主题, 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一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 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一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 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 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园林规划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项目条件, 注重成本。不是花钱愈多愈好, 更不意味着投入很多才能作出好园林, 也不是说大就是好, 更不能说复杂就是创意。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对设计者的创意进行不断理解、完善、充实, 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1]李灯海,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的研讨, 科技资讯, 2007年第 19期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相联系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技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才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促进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停课完成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传统模式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工作室(Studio)”源于西方艺术的“作坊”,原本是艺术家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首次引入该模式,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一应用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模拟现实企业工作方式,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团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工作室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合作的同等地位上,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淡化了教室概念,将教学场所扩大化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单个任务为周期,主动探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既成结论和事实。同时,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以指导、合作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中,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探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这种方式更加符合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另外,基于实际情况的项目完成,加强了教学过程和社会市场的联系,拉近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之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更加符合现代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宗旨。
我校园林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加上在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自尊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在该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也不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积极性差的现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成就感,对学生心理起到激励作用,加强学生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在社会企业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基础。该学科综合性强、注重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实际设计项目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自主意识的去掌握和运用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按照项目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8个教学项目。本文以单位附属绿地中的校园绿地设计为例,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
学生在开始学习规划设计时,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如何将现实环境用图纸的方式准确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最大难点之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一般讲授完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之后,把校园绿地设计作为完整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绿地特点,熟练掌握大专院校校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掌握完整总规图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设计技巧,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的培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图纸种类要齐全,图例、文字标注符合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要能体现设计意图,起到补充说明图纸的作用。
1.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园林中,校园绿地往往以学生的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常分为幼儿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大专院校校园绿地。其中,大专院校的绿地面积最大,服务对象年龄较大,景观需求更高。采用合适的园林手段进行布局,可以将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园林系统,发挥校园绿地改善小气候、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
在校园绿地设计中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区设计,常分为校前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能重点,但在道路的串联下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各区景观要求和景观特点,创造出完整且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结合校园绿地特点,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1)校园绿地规划服从于校园的总规划;(2)在规划过程中,各经济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应定额要求;(3)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4)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丰富校园生态景观;(5)校园绿地的布局服从于校园的总体规划。
2.设计步骤。(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阐述校园设计要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组织参观,使学生对不同学校绿地的景观布局,景观要素,以及文化传达的方式有感官上的了解。(2)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进行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或5人进行调查、记载。对学校现有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种类、周边环境、景点设置等现状进行评价分析。(3)分组讨论,整理现场勘查资料,分组和老师讨论校园绿地的修改方案。(4)基于学校整体的景观,设置游览路线、划分功能区、布置景点。(5)完成初稿草图,和教师讨论初稿方案。(6)分组讨论修改初稿,确定方案。(7)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平面、立面、剖面图纸。(8)根据各组实际情况,绘制若干效果图。(9)书写设计说明书。(10)提交成果。(11)讨论总结。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在各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示、修改图纸,并结合各组实际情况提示设计方向,开拓设计思路。
3.实训材料及工具。测量仪器、绘图工具、现有的图纸及文字资料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1)设计图纸一套:a.总图:分析图――区位分析图、现状图、景观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视线分析图;设计图――功能分区图、平面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道路交通设计图、鸟瞰图、局部平立剖、效果图。b.意向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分析;设计说明: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
在各组提交设计成果后,由教师批改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在下次设计中避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造成的死板、枯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发挥老师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吸收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改革模式。
[1]马敬民,李少博,廖智慧.工作室模式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2).19-22.
[2]王婧.互动式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
为了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一些景观小品为辅,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
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
滨水区域大面积拆迁危旧房,建成公园绿地。使滨水城市空间景观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观形象。利用滨水滩涂自然绿地,建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这类绿地的沿岸植物生长茁壮,绿化景观良好,并能较好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原貌。公园建设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大树成荫,物种丰富。公园景观具有浓郁的村野湿地自然生态风貌。以上几种市域滨水区域,有效地提高了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环境。2.滨水绿地设计创意理念及形成空间景观效果2.1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处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内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考虑为新村居民服务。这类滨水绿地的服务半径在500m之内,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设计措施来达到目的。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中,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舒适休闲建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宽松地通过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
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坐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2.2 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景观的气势雄伟,并且表现组合植物景观美。园林植物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输送大量氧气,成为“城市绿肺”,最大限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3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结合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2.4 根据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创造各种亲水景观亲水是人类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充分展现人和水的景观关系,是滨水开放空间的又一设计理念。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旅游观赏景观在滨水开放空间中,有的地段对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是可资利用、充分发掘,为风景旅游光事业服务。
上述的滨水自然地貌景观,都是自然历史遗留和演替形成的,经过人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观。还有一类滨水自然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要加以保护,才能永续利用——即滨水自然湿地景观。2.6 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一般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设计思维活动创立理念,运用各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及各种规划构图等,建成隐含各种意念的造型景观,即意象景观。
滨水区域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还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尚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完善。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对于后者,传统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考虑,生态规划设计是应填补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当然,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给生态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规划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或演变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设计师们常常采用一种折中的或改良主义的手法,即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预见,随看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局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等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个国家提出,是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任务文化环境比较优越,当然目前人们更向往的是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宜居城市注重生态、经济、文化3要素的协调共生,注重复合型系统的融合性。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既要适应它,又得改变它,追求全方位整体实现城市的宜居性。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握住城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人对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和感受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对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进行有差异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建设。
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要体现持续发展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变迁。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宜居城市建设侧重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个时期,人们觉得城市经济条件好、社会稳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有经济条件还不够,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宜居城市必须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同时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在确保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对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体现,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等,这些都起到了增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可度。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也是宜居城市构建的重要原则。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环境。政局稳定、社区亲和、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完善等。
园林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个矛盾体,需借用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协调。
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居住舒适性的根本性需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循环平衡,达到降低灰尘、噪声污染、净化空气、调温调湿的目的。通过园林造景,丰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间层次。此外,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城市园林绿地和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就背离了宜居内涵。通过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发挥。
园林作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在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要依托城市文化脉络,从而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可通过园林营建表现,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宿;城市经济与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可营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落户经商,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可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这对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讲,宜居城市环境的系统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人工环境是指人工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需要而参与营建的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原生态的水体、植物、大气等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规划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使得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构建跨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城市间的空地来营建绿化带;保护好城郊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破坏,城市景观设计与郊区景观设计相协调、衔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绿化营造中,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宜居建设提供多的生态空间;保护好城郊地带的绿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绿地,以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将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绿地的整体规划要从符合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在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建设宜居城市要从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配置不同的绿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成绿色走廊,大块草坪,将城市的大型观赏性公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和城郊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绿色框架。
更多的是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对城市内部和城郊的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宜居城市的中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特别是作为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创造了可行性,是实现各种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的载体,集体承担着各项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开放空间要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平衡城市规模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如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分布面也比较广,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绿化用地所组成的整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城市环境、保障系统整体稳定性作用。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对绿地这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是相关细节的规划设计,其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的成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营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观层面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在中观层面城市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规划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满足城市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浓郁。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以“营造自然”为核心进行设计,城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体现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蚕食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建设宜居城市,是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恢复原有自然风貌特征,营造园林城市,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树立“营造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为基础,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保护、恢复、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为主的开放空间系统,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联系的复杂整体,在建设时要充分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开放空间的功能和效应,从系统上下、内外、分层、分级来建设;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理念,结合城市内外部的结构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规划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立足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要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特征为目标,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还需将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与宜居城市的构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宜居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型巨系统,具有多元特征和动态特征,决定了宜居城市的结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绿地规划作为园林规划的重要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绿地规划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各类绿地的规模、位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建设。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城市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园林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适、便捷。
[1]郑宝成.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04):06.
城市园林绿地是依托于城市规划,以环境保护为主的园林绿地建设项目。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节约型园林绿地是指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时用最少的资金、土地投入,以对周边生态最小影响的方式完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新理念,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旅游业的勃然兴起,使各大城市越来越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的园林绿地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属性,由于园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经常被用做城市旅游名片收入城市形象宣传体系。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地建设时,为了追求 “世界一流”等虚无头衔,耗费巨资邀请国外内的著名设计单位,花费大量的园林绿地建设资金进行园林设计。但由于这些著名的设计单位,对于小型城市绿地项目根本不重视,在进行小型城市园林设计时缺缺乏对园林设计现场的调研和勘察,因此设计结果经常出现不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只注重视觉效果的弊病。这种设计不仅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地区生态环境,由于需要大型土木还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另外还有些园林绿地设计单位在进行城市的中小型园林设计时,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树种群落缺乏了解,在园林设计中过于强调名贵树种,导致园林后期的维护和养护费用加大。
城市园林绿地是以绿化为主,以改善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为目的项目。但很多城市为了挖掘园林绿地的经济价值,认定奢侈园林路线,耗费巨资建设广场和喷泉等景观设施,忽略了对绿地生态系统和植物的布置。这不仅降低了城市园林绿地的植被覆盖率,还无法实现园林绿地建设改善地区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效果。还有些城市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扩大城市旅游资源影响力,为了追求宣传效果单一种植大面积的花卉,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暂时提升城市园林和绿地的知名度,但由于这种园林绿地建设方法影响了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大大增加了后期绿地的养护成本,造成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森林面积都呈现锐减的态势,原木建材由于稀缺,价格节节攀升。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地建设时,没有把握好生态绿地建设的概念,狭隘的认为使用原生木材进行绿地栈道、地板、平台、花池等设施的建设,就符合了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很多城市在建设园林绿地时,大量购置昂贵的珍惜木材,进口了很多珍贵的木料。园林绿地对原生木材的需求,加剧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违背了生态园林建设的初衷,造成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为了提高这些针对木材的使用寿命,园林管理单位必须做好防腐和养护。为了做好防腐和养护,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后期养护资金无法到位,将会使这些材料因为养护不及时被自然环境所侵蚀,最终以这些木材为原料的园林设施破烂不堪、面目全非,影响园林的景观效果。还有一些园林绿地在建设时为了最求营造生态氛围,过分使用原生景观山石,原生山石的开采给原生山石产区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破坏,不符合我国园林绿地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由于原生景观山石的价格高、运费贵,还会增加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符合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宗旨。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地建设工程开展的基础。做好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和设计,是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前提。我们在进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对园林绿地的设计单位严格要求,保证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单位能够以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卓越职业道德,完成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鉴于很多园林绿地设计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地设计时,欠缺对工程现场的实地勘察的现状,我们更严格把好园林绿地设计质量关,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作品与城市的规划、气候、环境等相呼应,尽量减少后续管理人力物力的消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尽量采用当地原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坚决杜绝巨资打造景观广场、喷泉等“面子工程”。园林绿地设计完成后,邀请当地专家对园林绿地设计进行会审,从源头上把控节约型好园林绿地建设。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城市的稀缺资源的一种。园林绿地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土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保证园林绿地的环境保护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做好土地资源的使用规划,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为了合理使用城市的土地,我们在规划园林绿地时要合理选择绿地的建设地点。为了缓解城市发展和绿地建设之间的土地使用矛盾,可以将一些不宜用作其他建设的土地利用起来,使园林绿地建设和城市中的山、河、湖等自然景观相结合,在保护城市原本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开展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项目。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需要人为构建绿地的生态景观系统,以实现美化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时,会投入大量的建设材料。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把握好节约原则,在为园林绿地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系统的同时,降低建设投资和后期养护成本。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好对园林绿地建设树种和植被的品种选择,尽量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不仅对当地的气候适应性更强,还有实惠的价格。为了实现保护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合理植物群落分布的目的,还应该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自播能力强的被子植物,做好高低树种和植物的种群分布设计,合理控制绿植栽种密度。在选择造景材料选择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高档木材和石材,多选择一些当地的造景材料和可再生材料,避免选择使用年限短,后期养护成本较高的造景材料。
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绿地景观的生命力。高质量的施工,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意图,还能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间接起到节约资金的作用。把好建设关,一是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并采用科学的评标办法,既不能为保证施工质量一味提高工程建设成本,也不能为所谓的节约资金减少工程投入;二是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全面推行绿化工程监理制,加强对工程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证工程每个环节的建设质量;三是严格执行工程验收制和跟踪检查制,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跟踪管理。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中做好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不仅符合我党关于创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法。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建设原则,保证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实现土地、资金和资源的节约,在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中,《园林景观规划》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园林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3]。与园林专业学生相比,非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课程学时分配上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非园林专业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园林绿地的基本概念,奠定各专题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园林专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视角[3,4]。对于非园林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亦有部分学校为迎合潮流开设为专业必修课,不同学校课程定位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一视同仁,致使本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学生营养不足,难以达到专业培养要求,而对非专业学生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亦难以实现开设本课程的理想效果。
2.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虑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计划均衡而没有考虑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绪论、各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顺序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抽象、与实际脱节等一些不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现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对课程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陈旧而没有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专业差异加以更新和调整,亦不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上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作为重点,弱化园林花坛砌体和挡土墙工程、园林的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对此内容减少学时。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和供电设计内容专业性强,有些学校专门开设此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学精,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须在实践工作中能与想关的技术人员协调沟通即可。
园林工程施工图,是园林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手段,为按图施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地形竖向设计图、园林给排水官网图、喷泉设计施工图、园林施工图、假山施工图、种植设计图等。教学中适当增加施工图的识图和绘制,减少毕业生就业中的看不懂图纸的困惑。
3.教学内容。《园林景观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非园林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目前,非园林专业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基本都是采用专业教材施教,教学内容与专业类的教学内容相同,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同时,在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等内容的比例上,亦存在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园林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部分章节对各种园林绿地功能、特点、定位、结构布局形式等内容阐述较为笼统,而对如何针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却详细讲授,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理论,又不能从微观角度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另外,对《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讲授,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启发式教学,其后果造成学生难以把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能为其所用,达不到教学目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空谈园林景观规划理论,缺少典型规划案例的剖析。目前在非园林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或“注入式”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放映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特点[5,6],所以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课程要求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园林景观规划相关工作是一种要求团队合作、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工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准确定位课程。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与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属于选修课范畴。作为教学的初衷,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学以致用,便于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所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开拓思路并创新性地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删减部分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章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案例与实践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学科前沿更新与调整陈旧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在了解本专业的前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不同学科发展的异同点,让学生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到学习《园林景观规划》的兴趣点。
3.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非园林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类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注重规划设计等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上,首先,需弱化学生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而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园林审美的视角和思想辨析各园林绿地类型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思想;其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动态和新方法、新理论,以便学生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经典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然后,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理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分析现有规划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最后,把《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填充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园林绿地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采用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PPT幻灯片,声音、动画)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方法呈现某类型景观绿地完整方案的构思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教师讲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第二,园林绿地规划是一个从概念到形式的逐步分析的理论活动[5-7],在非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宜采用对比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讲解方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宏观上把握和细节上入手。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后,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和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中定位、设计原则和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地踏察,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回顾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等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亦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总之,园林绿地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不单单是对学生园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园林艺术修养的熏陶和审美的培养。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和知识更加全面,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改革与创新,非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绿地规划会有进一步认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就业方向更广、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
[1]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8):35-36.
[2]张晓佳.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182-185.
[3]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9):88-90.
[4]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223-224.
[5]王艳安,安运华,曾俊峰,等.非重点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5004-5005,5015.
城市园林设计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做到科学规划,使设计项目与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相结合,要在项目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要做到 “三个协调”,即项目设计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植物载体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等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该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造景,做到既经济节约,又在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追求奢华,不能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在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增加绿地色彩,注重立体绿化,扩展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构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的绿化模式。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完美的生态环境。
园林绿化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结合。
园林绿化设计必须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这就要求在充分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只有使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化,符合绿地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吸纳更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和生态学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使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过程中,应大力提倡植物造景,少建硬质景观。因此,要更好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建筑高低错落,园林植物富有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城市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把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以设计不同的人性化景观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在运用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应用乡土物种,按照本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来营建城市园林人工植物群落。
园林绿化设计人员要想创作好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影响园林设计作品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水文地质、自然植被、人文景观、水体水系和自然景观等因素,要深入现场,包括对现场的明暗管线分布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再进行方案构思,形成绝妙的设计作品。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做好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全程跟踪,把握设计尺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园林苗木生产是保障园林绿地建设成功的关键,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应加强和维护市场在苗木生产中的健康与稳定发展,要为园林绿地建设中急需的绿化苗木的种类、数量、质量等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为苗木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以使科研和设计人员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研发苗木新品种,建立植物品种资源库,使珍奇特植物品种的培育和繁殖等有章可依,从而保障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园林设计能够圆满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有一支素质良好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一个完美的设计只有通过好的施工队伍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坚决避免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施工队伍在园林绿地建设中滥竽充数。对绿化工程项目实施审查工程项目许可制度,要严格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项目要经过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