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ty欧亿体育涑水河是运城的“母亲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向西南流经绛县、闻喜县、夏县、盐湖区、临猗县、永济市6个县(市、区),106个乡镇,1796个行政村,流域面积5774平方公里,占到运城国土面积的41%,是全市人口最为密集、生产力布局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
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总牵引,作出建设“五条绿色走廊”的战略部署。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便是“五条绿色走廊”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是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涑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有力举措。对此,市政协牵头成立专项督查组,将此项工作由视察监督提升为民主监督性常委会会议协商,纳入市政协2024年度协商计划。此外,市政协先后召开专项民主监督座谈会、民主监督协商议政会,全面听取沿河县(市、区)、相关市直部门工作汇报和政协委员监督意见,并对沿河6县(市、区)17个项目开展集中调研,广泛征集各界群众意见建议,直击问题短板,形成对策建议。
今年9月份,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沿涑水河开展视察调研。
涑水河绛县段生态治理工程是《山西省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2017—2030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工程地点位于绛县陈村镇,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工期一年。
涑水河临猗段河道综合治理提升项目主要实施内容是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周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永济市伍姓湖防洪生态恢复(一期)工程主要目的是提高伍姓湖的调蓄能力,实现伍姓湖与涑水河的连通,保证周边地区的防洪排水安全,改善伍姓湖及周边生态环境。
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市政协督察组先后奔赴涑水河流经的6个县(市、区),对涑水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了深入走访调研。
“随着涑水河河道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河道‘四乱’问题得到清理整治,河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已整改问题存在反弹现象、河道监管水平有待提升、河道内有连接村庄与旅游公路的跨河路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我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标准、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和投放收集垃圾基本设施设备、河道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打造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示范带。”市政协委员裴平就加强涑水河河道“清四乱”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今年年初,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工作督查组印发《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2024年行动计划》通知,明确示范带建设重点任务和相关部门职责,要求全面提升涑水河河道行洪抗洪能力,提升沿河城镇村雨污分流、污水治理能力。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委员们认为,应坚持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坚持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坚决守好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红线;把涑水河流域作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统筹岸线、水域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各要素进行系统治理,进一步完善建设思路和设计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参与调研的委员们建议,在控污方面,持续加强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加快推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借鉴万荣经验,采取纳管处理、集中处理、分散处理、资源化利用处理等方式,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入管、废水进站、回收利用。在清淤方面,加强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严厉打击向河道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及时疏浚河道,满足行洪要求,确保河道畅通无阻。在添绿方面,突出做好沿河两岸绿化工作,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强植被建设,提高涑水河生态补水能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涑水河生态保护与修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推动涑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守护好这一河清水,对发展运城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格外重要。
2023年,我市对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项目进行再优化、再梳理,谋划实施“水污染防治、水量水质提升、河堤生态功能治理、旅游公路提升、旅游康养融合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增产、产业拓展”八项行动共52个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7.52亿元。
在对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的视察调研中,部分市政协委员对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格外关注。
“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中农文旅融合坚持什么原则?达到什么目标?各县(市、区)应突出什么特色?”在视察调研中,这个问题始终在市政协委员崔晓红的心头萦绕。
崔晓红认为,涑水河沿线历史文化遗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形成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缺少精神内核、宣传口号和品牌效应,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议相关部门在农文旅融合上做文章,促进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在“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专项民主监督报告”中,亦对加快补足人居环境短板、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创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报告指出,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实施沿岸绿化提档升级、通道绿化提标、美丽乡村绿化等工程,加强绿化管理和维护,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情景交融的沿河绿色通道;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依托绛县山楂、闻喜莲藕、夏县西瓜、盐湖酥梨、临猗冬枣、永济水产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特”“优”农产品,拓展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立足沿河岸线功能布局和发展基底,在交通、绿化、产业等方面贯通联动、互融互促,让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成为运城经济发展的增长带、群众致富的希望带;统筹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蓄水造景、绿化提升、文化赋能等方式,深化以涑水河为轴线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营销策划,采取举办节会活动、制作旅游产品、开展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系统性宣传推介,努力提升运城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涑水河曾经是水量丰富、造福两岸人民的‘母亲河’,由于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地下水被大规模开采,加上其他不利因素,造成涑水河大部分河段干枯断流。如今,随着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等有利政策的叠加,为涑水河复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支撑。相关部门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预测短期和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状况,制订合适的方案,逐步使涑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市政协委员马汉民认为。
在对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视察调研中,市政协委员们对“长远发展”十分关注。
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至今,沿河6个县(市、区)政府和相关市直部门紧紧围绕“控污、清淤、添绿、畅通、增产、固土”这“十二字”工作方针,上下联动,狠抓落实,共谋划建设项目182个,总投资242.12亿元,建成各类项目78个,完成投资90.95亿元。
根据《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2024年行动计划》,2024年示范带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提升涑水河河道行洪抗洪能力,提升沿河城镇村雨污分流、污水治理能力,持续优化沿河道路网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水量水质提升、河堤生态功能治理、旅游公路提升、旅游康养融合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增产、产业拓展“八项行动”,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45.53亿元,年底完成投资19.18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46个(含已完工项目12个),未开工1个,完成年度任务的85%,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
为确保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围绕完善水质水量提升机制、完善河道监管机制、完善道路管理机制、完善融资投入机制、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
大家认为,在完善水质水量提升机制方面,应加强入河排污口、农村生活污水的监管,探索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继续加大涑水河沿线涉水企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快小浪底引黄工程通流蓄水,绛县、盐湖区等地的断流枯水段应采取蓄水坝、蓄水池等措施调度雨水资源,逐步恢复河道自然流态,早日实现涑水河清水复流。在完善河道监管机制方面,应细化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查、认、改、罚”重点环节;根据河湖“四乱”问题类型,分类制定清理整治措施,综合研判历史遗留问题、疑难复杂问题,采取稳妥可行的措施加以推进。健全河道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建立河长、河道管理单位、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河道巡查管护体系,加大农村河道岸线维护、保洁的日常管护力度和执法惩戒力度,降低河道“四乱”问题反弹风险。在完善道路管理机制方面,应严格对照相关技术标准,对涑水河旅游公路标志标线缺失、安全防护设施不全、路面破损沉降及临水临崖路段等进行排查整治。加强旅游公路车辆管理,维护公路路域环境,不断完善公路安防设施,推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和涑水河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完善“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信息、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涑水河主线系统。在完善融资投入机制方面,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抓住“两重”“两新”建设契机,一是抢抓争取国家、省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券;二是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并研究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支持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三是明确要求沿河6个县(市、区)财政列支相关配套资金,并把后续运行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四是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方式,撬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形成资金组合效力,确保示范带建设长远发展。在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方面,应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和法律法规教育力度,引导沿河群众自觉保护涑水河生态环境,主动参与和支持示范带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推动示范带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推动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